泰國文學名著《判決》推薦序 by Helen老師
第一次接觸翻譯小說是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少年十三歲的我自那以後,便把到京都親見金閣寺當作今生必定要完成的志願,一有機會便搜集京都的地圖、資料,心中這一股莫名的想望卻要到三十年後才得以實現,當站在跟書本旅遊雜誌照並無二致的金閣面前,心中升起的依然是自少年時代由長篇小說《金閣寺》種下的想要親見金閣的感慨:夢想終於實現了。
大學時代看的長篇翻譯小說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儘管是公認的好譯本(林文月老師譯),但小說結構龐大,由於描述的是千年前平安時代的人事物、時代久遠,加以書裡人物多,人名、官名、小說裡的人情世故實在遠遠超過二十歲年輕人所能理解的,讀到一半便以迷糊收場,但《源氏物語》的相關時代人物已然在我心中撒下許多種子,對京都更增一股親切感,就彷彿有一群認識的人過去曾在那裡生活過。
拜疫情之賜,不用再鎮日東奔西跑,成天待在家還常有一整段時間可工作、看書不受干擾, 三不五時還能參加一些喜愛的線上演講或課程,選了「日本近現代文豪跟他們的作品」來學習,花了相當多時間,努力看了大量的明治以後日本文豪重要的小說,特別喜愛的有:樋口一葉《十三夜》、森鷗外《雁》《山椒大夫》《舞姬》、夏目漱石暢銷百年的長篇小說《心》,以及近幾年方才完稿出版的《平家物語》(鄭清茂老師譯註)。尤其看《平家物語》時,邊看心裡邊不停地讚嘆:「哎呀,譯筆真是典雅呀,哎呀,怎麼能翻譯得如此對仗工整,遣詞用字又如此優美莊重呢? 翻譯功力真是深厚啊……」就這麼邊看邊讚嘆地一路看下去。雖說《平家物語》描述平安末期人事物的複雜度跟《源氏物語》不相上下, 但已步入中年的我,在歲月流轉中多歷人間世事,已很能體悟其中的人情世故,並輕易理解小說裡複雜的架構和發展情節。
另一方面,隨著年紀增長,日常時間的流逝,彷彿也加速了起來,天亮到天黑,感覺彷彿變得像幾個眨眼而已,倏忽就入夜,看小說,尤其是看長篇小說,已成為昂貴的嗜好,是高度排擠閒暇時間的奢侈。但好的小說,特別是歷經時間淬煉、受人讚譽的小說魅力仍在,它們所創造出來的人物性格鮮明,根據時代背景所營造出來的對話、想法、人生軌跡與種種場景,大出意想之外或喜、或悲、或感傷的結局,讓人在閱讀時瞬間進入另一時空,跟時下流行的追劇心理狀態頗為一樣,只不過文字描述更具想像空間。生命的有限讓我們不得不擇其精華,為的是節省大量try and error的寶貴時間,通過時間考驗的文學名著,可讓現代人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讓心靈直接撫觸偉大、出色的文學作品,這也是我年紀越長,越是只選名著閱讀的理由。
《判決》(คำพิพากษา) 在泰國就是這樣一本著名文學作品 (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ขึ้นหิ้ง),是現代受過相當教育的泰國人都知曉的一部小說,不但曾翻拍成電影、電視劇,其所描寫的場景與主人翁「發」要獨自面對社會公審與言語霸凌,甚至被排拒於小小社會所有活動之外,在網路世界逐漸超越真實世界的今日,公審與霸凌更加頻繁地成為常態,或捕風捉影、或故意挑起風向,群眾自認代表正義公理,不能或不願持平論事,在群起攻擊中躲在鍵盤後面攻擊、用無情的文字凌虐當事人,即使公審的內容不是事實而是偏見、只是捕風捉影、或僅僅是被異己用來打擊的手段,卻總已讓當事者心中滴血、有口難辯,不敵眾口強壓,最後只能躲藏起來乃至於自我摧殘。這樣的事其實在你我今日所處的社會,也是頻繁上演的,小說寫的就是人生,不管是真實發生過、存在想像裡、或只在小說家的筆下。
男主角「發」也讓我聯想起老舍《駱駝祥子》裡的「祥子」,他們都年輕、身強力壯,但個性特別的老實單純、只知埋頭苦幹而不擅言語,兩人都想要踏踏實實靠自己的勤奮努力過自食其力的生活。然而外在急遽變動的社會與蓄意欺騙,將他們積累的小小身家一再的化為烏有,這種事一而再地發生,到最後他們終於放棄努力,逃避到酒精的麻痺裡去,在強大的社會壓迫面前,悶聲不吭的拗脾氣, 始終固執地堅持只要不做虧心事就不會有事,既不避嫌,也不辯解,一步步把他們推向急速掉落的人生悲劇裡,(是說辯解又有誰聽呢? 這樣靠勞力維生又無恆產的底層人說話辯解會有人要信,有人要聽嗎? 時代雖然不同了,但同樣的疑問仍然適用在一陣又一陣的網路「社會公審」裡)不是嗎?
「目的達泰語教室」在台灣從事泰語教學已近二十年,近年總算如願望開了高階泰文「泰國文學名著選讀」(跟英日德法語相比,泰語在台灣學習人數還是很少的,高階泰文要湊到足夠上課的人數並不容易),由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泰語系教學二十二年資歷的阿南教授所教授,由我輔助並擔任現場口譯,也有黃則揚(Erik老師)常態性地開泰國著名小說《佳媞的幸福》(ความสุขของกะทิ),帶領同學們從單純泰語學習提升到文學欣賞的角度。而我因長年教授泰語會話及從事泰語口譯,深覺需要再提升自身的泰文程度,便也要求自己在百忙中抽出時間來看了十數本泰文小說。受限時間,只能挑名著如《四朝代》(สี่แผ่นดิน)、《紅竹村》(ไผ่แดง)、《殭屍鬼的故事》(นิทานเวตาล) (此為梵文名著,泰文版是從英譯本再譯一次,是泰國公認的優良翻譯作品)……來看,因為都是看泰文原文,因此在理解上較費時,斷斷續續花了好幾年,不過原文小說看的是原汁原味,就算時間增倍也沒得抱怨了。
然而,《判決》這本書先看的卻是中文譯本,緣於二○○九年台北書展泰國館展示,買書現場還能排隊給作者查‧勾吉蒂簽名,翻開第一頁後跟所有的好小說一樣,讓人欲罷不能、迫不及待看下去,因為就是很想知道最後的結局啊!
一直以來,都希望台灣的泰語學習不要掉入拚檢定考試、努力做考題的巢臼,而是透過學習語言,深入了解泰國文化底蘊,知曉泰國歷史文化及泰國上座部佛教傳統,因為任何語言都只是工具,其所承載的思想與觀察世事萬物的角度,才是我們花好幾年孜孜不倦學習,能掌握並真正收穫的時刻。泰國躲過西方列強殖民、沒有近代民族國家成立時的流血革命、是近代全世界一個非常特殊的例子,值得所有對全球政治、外交、歷史有興趣的人士好好關注並深入了解。
此次「目的達泰語教室」全額出資支持泰國文學名著《判決》重新出版中文版,除因本書譯筆優美詳實,把好小說與大眾共享,也算盡了些社會責任,以感謝大家多年來的鼎力支持。如前所述,本書內容曾翻拍成電影、電視劇,請讀者自行搜尋,也建議泰文有一定程度者,可把泰文本跟本書對讀,由於譯註詳細,對於提升泰文能力及了解泰國傳統鄉下社會人際互動、泰國上座部佛教寺院與村落生活的密切關係將有莫大的助益。更希望藉由閱讀本書,讓泰國在台灣人的心目中不再只是曼谷、清邁、芭達雅的觀光景點而已。
泰國是個方方面面都令人著迷的國家,傳統的泰人深信佛教因果,勤做布施供養,看似溫和有禮的外表舉止,內心其實有著跟華人很不一樣的思維,其民族性、認識世界的角度與社會共識,可說建立在上座部佛教及無所不在的鬼神敬拜中。而真正具哲學形上意味的宗教情操,卻又是當代華人所最缺乏的一部分(別忘了泰國有數百萬因戰亂成批成批逃難落戶謀生而成家立業的華裔潮州、福建、客家、海南人),書中純粹的泰國鄉村生活,跟你我今日認識的,有相當經濟基礎的泰國華裔是有相當差距的,要注意小說設定的年代差距,這點請容我在此特別提醒。
沒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