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深度文化課~玉佛寺的迴廊壁畫】學生心得
Helen老師~上午的壁畫課內容真的很有深度(阿南教授的學識涵養真讓我敬佩不已)、即時口譯上也很清楚(完全感覺的出來真的很難翻,除了Helen老師外,這個等級的內容台灣應該沒有人翻譯得出來,先讓我真心地好好佩服一下,600元一堂的課真的是太便宜了!!完全是用生命在燃燒!!)。
心得是,上課過程中有被驚嘆到原來故事的展開這麼廣、高棉&泰國&印度彼此之間的淵源原來有這麼深(在泰國/印度的版本又有不同的故事展開)都是我上課前沒有料想到的,可能是我對於這種超長史詩等級的故事背景及人物關係都沒有基礎概念,不免有種見樹不見林的障礙,其實在過程中我有嘗試google,但網路上的資訊大多深度不夠、且以印度派為大宗,反而又會增加混亂感。
對於後續課程的期待上:(1)如果可以用幾個比較經典的小故事來帶:就例如西遊記中,師徒三人遇到白骨精(一個小故事)、去到了女人國(也是一個小故事)這樣幾個比較經典而有結構的故事去帶出壁畫上的重要意涵,也許會比較清楚而單純。
(2)就我個人而言,不要求所有的故事都要鉅細靡遺,但希望老師可以建議同學課後如果有興趣,可以再自行閱讀的資料(書籍、漫畫書、卡通、電影等素材都可以)。以上分享,謝謝Helen老師願意開這樣的課程,滿心期待下次的上課!!
=========另一位同學心得分隔線==========
雖然很忙 但還是咬牙上了這門課
是我大量閱讀了印度宗教的文本之後
首度回到泰國宗教、藝術的範疇 觀看的視角不太一樣了
以前一定是覺得這好泰 好喜歡
這幅圖的敘事表現方式是泰的沒錯(同一張圖有不同時序、狀態的展現)
但是毗濕奴化身佛陀(毗濕奴其中一個轉世)
完全說明了早期佛教在與印度教互動的過程中
如何看待佛教且欲把佛教吸納其中的文本創造
如此 再來看看泰國王權及佛教的重鎮玉佛寺
是如何吸納印度教元素 以之為佛教所用
比較宗教的領域之中的移形換位 太有趣了
當我們置身玉佛寺的壁畫之前
除了說它很泰之外
若把我們自己當成魚
除了奮力游著用感官去吸飽它之外
能不能感受那水波中的波紋 那細節
迴廊牆上的壁畫為拉瑪堅故事
各個門上也各有番外篇
可能是拉瑪堅的人物 也可能不是
阿南老師把他們的名字、長相、顏色、階級種種
解釋得很清楚
如往常一樣 在龐大資訊的 มหาสมุทร之前
他依然可以水波不興
沒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