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上冠:不要為了跟風去學東南亞語言
轉載自Konwing新聞
蔡英文520上台後即成立了「新南向辦公室」,昭告著新政府瞄準東南亞市場的新方向,而為了清楚地點出願景,辦公室主持人黃志芳在台灣首個設立東南亞學系的暨南大學舉辦論壇,名為「實踐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台灣全方位東南亞人才培育論壇」。
政府的切入點明確:以人為本。問題是台灣真的有積極地培養人才嗎?前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現為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的張上冠曾多次抨擊政府在人才培養的消極作為,去年8月在《聯合報FOCUS》的專題報導上,張上冠指出台灣過去沒有積極培養東南亞語言人才,未來在師資的招募上必定會有困難,偏偏新南向政策登場後也未感受到新政府有多大的魄力輔助學校開設東南亞語言學程,民間單位須要「各自努力」。
無論如何,東南亞的潛力無庸置疑,不僅有六億人口紅利,土地、森林、稀有資源等開發潛質讓全世界垂涎。一塊大餅擺在眼前,即便腳步比別人慢(中、美、日、韓等國家都已積極佈局東南亞),終好過輕言放棄,何況台灣有十幾萬東南亞新住民,我們有條件成為研究東南亞文化、語言的前沿,如同台灣學者之於原住民研究的發言地位一樣。
張上冠認為瞄準東南亞市場是有前景的,前提是台灣政府與人民如何看待東南亞人民?張上冠指出東南亞語言人才的稀少部份即來自台灣人的輕視,總認為用英文翻譯去跟東南亞人民溝通即可,別妨礙到生意談判就好,如此心態自然難以去欣賞與尊重他們的語言與文化。上一代的大人如此,新一代的學生如果想憑著東南亞語言謀求出路,必須要調整心態。就語言素養來說,如果沒有對東南亞國家的全盤認識,翻譯與交流上必定會有些困難;就工作機會來看,如果對東南亞國家、人民沒有任何親待之心,在一生職涯中也不會快樂。
南向的趨勢已十分明朗,到底要不要選擇東南亞語言學系或相關的學程呢?下決定之前不妨看看長期關注台灣語言教育的張上冠怎麼說。以下是KNOWING對張上冠的專訪:
教育部現在對東南亞語言學系有否給予實質的支持?
教育部沒有以國家戰略的眼光去發展語言培訓,對學系的設置沒有一個清楚的盤點,所以語言學系的設置沒有平均。國家的外語發展應該齊頭並進,但台灣的外語政策目前就是美語政策,以政大為例,英語學系這麼大,但歐洲語言學系這麼多語言,卻全包含在一個學系裡,沒有相對應的教師資源。
我認為學校不是職業訓練所,而是一個培養基礎能力及人格道德的地方,政府對大學有錯誤的迷思,認為學校應該和職場有聯結,但這種聯結應該是技職體系,普通大學並不須要有太大的聯結。政府在這種講求實用性的社會氛圍下頂多設置東南亞語言學系,不太可能會設置個別語系,比如泰語學系、越南語學系。
東南亞語言學系未來的出路真的會因為南向政策成為康莊大道嗎?
會,這是稀少性的問題。英語、日文已經市場飽和,而韓語系這幾年才有,前幾年連會韓語的導遊都找不到,而且韓國留學生到韓國薪水高,幾乎都不願意回來,所以台灣現在韓語人才仍然很少。同樣的道理,學東南亞語言未來的競爭對手會比較少,只是說同學要選擇哪一種語言必須評估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也該思考投資的語言與未來想從事的領域是否相關。
須要注意的是,學東南亞語言以後的工作可能須要外派。舉例來說,馬英九時代,印度缺5萬個華語教師,馬英九很高興,結果沒有人想去印度教書。
不過台灣現在有十幾萬個新住民,再加上新住民第二代還會更多。所以國內也是有東南亞語言的市場,不一定要外派才有前途。重點是學生自己要想清楚,自己要往哪個語言領域發展、競爭者是誰、要學到什麼程度,不要盲目跟風。
東南亞華僑與大陸東南亞人才的競爭會不會提早讓人才市場的飽和?
我認為是不會,何況現在很多台灣年輕人對東南亞語言仍帶有偏見,認為是落後的語言,如果這幾年政府培養東南亞語言人才的決心不夠,東南亞語言人才市場在短期之間不太可能會飽和,至於2,30年後我們不可能預測。
如果真的飽和了,就像現在的英語、日語人才一樣,那他們是怎麼找其他的出路呢?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出路,如果意識到市場飽和的話就應該改弦易張。可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東南亞語言人才是十分缺乏的。
台灣的東南亞語言證照是否很不齊全?
目前只有越南語語言證照是由國家主持的檢定,跟韓語一樣。其他就我所知是沒有像托益那樣全球統一的考試。有些東南亞國家可能認為自己的語言還沒有太大的影響力,所以沒有辦語言檢定。
所謂的標準考試可能是台灣人的協會辦的,贊助推廣某國語言,有點像是台大法人辦的全民英檢,並不是國家教育部辦的,但大家都以為通過全民英檢就會得到教育部的認證。
我不覺得標準考試的設立是個問題,台灣人對標準考試都有一種迷思,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所學的語言對自己的未來有沒有幫助,而不是為了那一張語言認證。
很多學校並沒有完整的東南亞語言學系,只有語言學程,那學生有沒有其他的資源去精進冷門的東南亞語言?
2,30年前要學語言真的是比較沒有資源,如果要學語言只能在學校裡學,但現在網路語言學習資源已很豐富,補習班與家教也很多了,對於稀有語言的學習,學校的學程絕對是不夠的。
除此之外,要確認自己的志向,比如你要學貿易?還是外交、社會工作呢?這些在大學時就要學好相關的知識。假設我要學一個很稀有的語言,比如尼泊爾語,如果有學程就去申請,如果沒有就自己找管道去學習。而學尼泊爾語要幹什麼呢?比如要配合宗教,那就要去讀宗教系等等,要把各方面的才能組成一套東西。畢竟不是每個學生都要當語言教授,語言可能只是你的工具,用來從事別的領域,而那個領域的東西你要把它學好。
說老實話,台灣東南亞語言教育這方面是不足的。我常常在講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國家以前不積極培養東南亞語言人才,所以今天教東南亞語言的老師就很少,一直惡性循環。
台灣人對東南亞各國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歧視是否導致國家培養東南亞人才這個領域無所著墨?
這是很長遠的問題,台灣一直以來,不管是經濟或政治上都受到美國的影響,所以台灣人十分重視美式英語,問題是其他語言台灣人就不太重視,甚至有偏見,想到東南亞人民就想到外勞,大多數人不覺得東南亞有多少商機。
而且台灣人大多只想到剝削東南亞人的資源,而非以互惠、雙贏的方式去提升東南亞人民的生活水準。我們對他們有偏見,對他們就沒有同理心。但學語言的人應該去瞭解當地人的文化,且實務上來看,在翻譯或與東南亞人民交流時,能夠對其歷史與文化一無所知嗎?不行吧!
政府部門有外派到東南亞國家交流的機會嗎?
教育部有華語輸出的計劃,派大學生去東南亞國家當華語老師,但要通過華語教師檢定,在學校學華語教學的學分,通過考試就可以了。不過這個名額不多。
那需要與當地人溝通的能力嗎?
不需要,這叫做「零起點的教法」,用華語來教華語。當然,如果你懂得當地人民的語言,不僅教學方便,打理自身生活也容易。我做政大外語學院院長時有個遺憾,就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建立多語種華語教師的學分學程,讓學生用當地人的語言去教華語,總好過單純用華語教外國人。
對於想選擇東南亞語言學系的學生,老師您有什麼建議嗎?
不要太現實,不能因為現在東南亞好像有商機就去讀,用這種心態,假如這個商機過了,或市場飽和了,你就沒有持續學習的動力了。
學生應該思考自己的意願,對那個語言是不是真的有興趣,並考慮未來的發展性,要認識自己。第二,考量一下國家、或想讀的學校是否有足夠的學習管道,比如交換學生,或文化代辦處、大使館讓我能夠進一步深造。如果沒有,要考量一下自己的自學能力。
再來,以現在的社會氛圍來講,我們很難單靠語言吃飯,學習語言應該具備第二專長,以及你是否願意到當地去工作,比如去東南亞國家當華語教師,那邊的生活水準可能比較低,你是否能夠接受?這些都要想清楚。
** 本文歡迎引用,但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目的達泰語教室 – 學泰語、學泰文、泰語老師、泰語會話、泰文課程、每月開班.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