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 專欄

首頁 Helen 專欄 目的達靈魂人物-黑冷老師專訪

目的達靈魂人物-黑冷老師專訪

1,275 已讀

辭去公務員「鐵飯碗」毅然赴泰進修,回台教學13年──專訪泰語老師鄭海倫:「語言為你的心,打開通往世界的一扇窗」

文:陳慧穎/換日線編輯部、採訪:陳慧穎、郭姿辰、張翔一

C1505115747875

最近幾年,隨著東協各國經濟崛起,加上政府新南向政策鮮明,台灣社會正慢慢顛覆過去普遍「歐美等於先進、東南亞等於落後」的刻板印象。

台灣的年輕世代,也逐漸不再只重視歐美日韓地區文化: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2011 年國人赴泰旅遊人數約 38 萬人次,而 2016 年旅遊人數則大幅成長至 53 萬人次,此結果顯示國人除了喜歡至日韓旅遊,泰國也因為其豐富的文化與創意,成了受到關注且熱愛的地點之一。

此外,從當年如《鬼片》、《淒厲人妻》等電影深受觀眾歡迎,到近日的泰國電影《模犯生》台灣票房,在好萊塢眾多大片夾殺中,仍逆勢達到破億的絕佳成績,泰國電影產業在台灣,正逐漸佔據一席之地,如今就連電影中的明星舉辦來台見面會,也常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而每當泰國明星在台舉辦見面會,或其他台泰交流的場合,往往能見到一名台灣女性在場,負責即時翻譯,流利的泰語與中文交雜,令人印象深刻。

她,是近 20 年前毅然辭去穩定的公務員職務赴泰進修,回台後從事泰語教學整整 13 年的鄭海倫(下文以 Helen 老師簡稱之)。

在那個泰國仍被許多台灣人視為「落後國家」的年代,是什麼緣故,讓她願意放下安穩的一切,隻身踏上赴泰學習的旅程?在台灣至今仍以英日語學習為主流的市場環境裡,Helen 老師又為何選擇投身泰國語言和文化的世界,更以此為全新職涯的起點?往來台、泰兩地的她,對這近二十年來的兩國變化,有些什麼觀察?

辭去公務員職務啟程赴泰:理解心性,值得花費一輩子的時間學習

當《換日線》採訪團隊,抵達位於台北市晉江街巷內的兩層樓房,推開半透明大門後,迎面而來的是充滿泰國風貌的空間──泰國紅白藍三色國旗、泰語數字時鐘、金光閃閃的壁畫與樸素的木製小雕塑相映成趣。

基於好奇,迫不及待地問起當年毅然赴泰的故事。Helen 老師笑著回答說:「我學習泰語的初衷,和一般人應該很不一樣──不是因為旅遊,也非泰劇或泰國電影,而是因為宗教。

我信仰南傳佛教,當時經由朋友介紹,在下班時間去聽長老開示,我覺得過程很有趣,想聽懂長老在說些什麼,便開始買卡帶在家裡自學泰語反覆練習,此外,私下也持續鑽研佛教經典」。

當時的 Helen 老師,其實已是位資深公務員:19 歲就通過普考的她,開始了公務員生涯,之後又考取高考。

談起當時的公務員生活,她直說:「這份工作,坦白說穩定且福利好,當時的年資,到了我辭職出發前,每年更擁有 21 天的年假」。

21 天的年假,背後代表的是足夠的資歷與隨之而來、一定的職階與穩定的收入,更代表著若是辭職,需要放棄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做辭職赴泰這個決定前,難道沒有任何疑慮或強大阻力嗎?Helen 老師笑著說:「當我意識到用工作之餘學習的時間過少,而決定要辭職赴泰禪修時,身邊所有人理所當然都是反對的,唯獨我一人贊成。但我想有捨才有得:當我學習佛法及語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好似看見一個新世界在眼前展開,忍不住想多花點時間深入探究。

當時我的熱情所在,仍然以佛法研究為主,泰語則是深入理解南傳佛教所必須使用的工具。我認為人生裡頭,最重要的是學會去學習並了解『心性』,這值得花費一輩子的時間學習。」對於年輕時的 Helen 老師而言,做出這個決定的背後,是必須放下累積至今的公務員資歷、與親友分別、甚至被人誤解議論為「宗教狂熱」。

一紙辭呈,一張單程機票,帶上部分存款,說出發就出發。前往泰國後,Helen 老師先選擇住在曼谷近郊的寺院裡──崇尚「隨心」、「自然」的泰國禪修,與台灣的寺廟相比,外部規矩的限制少了許多,也因此,在那裡的日子更得以專注靜心──在泰國的第一年,據 Helen 老師回憶,日子過得平淡且踏實,她潛心研究,沒有太多的生活限制與他人的管轄,因此度過一段平靜安穩且開心知足的日子。

F1505116029752

前進繁華與貧窮並存的曼谷市區:超乎想像的國際化,與一百泰銖過一天的生活

但一年過去,Helen 老師逐漸發覺,一如許多國家宗教經典中所使用的語言,與當代日常生活用語多有所差異,在泰國寺廟生活中所運用的泰語,也與泰國當地人如今的溝通方式有段差距。

語言,是打開不同世界的一扇窗,Helen 老師興起了認識更廣大世界的念頭,因而再次大膽迎接生活的轉變──她由距離曼谷車程至少一、兩個小時的近郊,移居熱鬧的曼谷市中心,同時亦開始在曼谷的語言中心進修泰語學習課程。

同樣地,她每天規律上課五小時,回家再自修三到五個小時,一天總結平均得花上十小時學習──如此扎實的反覆練習,加上已有過去研讀經典的深厚基礎,泰語進步神速自然不在話下。

我們好奇當年 Helen 老師在曼谷市區的生活所見,有何特別之處,她笑著回答:「對我來說,若用一句話總結:『琳瑯滿目、大開眼界』會是最適宜的形容詞。」

例如,許多人或許不容易想見,在 1990 年代當時的曼谷市中心就已經幾乎「人手一機」──由於泰國第一大電信公司 AIS(創辦人即為後來曾擔任泰國總理的塔信家族)力推新世代的通訊科技與建置基地台,首都曼谷行動電話的使用率,竟在 1997 當年遙遙領先有「科技島」之稱的台灣各大城市。

然而 1997 年,卻也是亞洲金融風暴,以泰國為起點爆發的時刻:一夕之間泰銖兌美元大幅貶值超過 17%,金融市場陷入混亂,身處風暴中心的泰國經濟受到強烈衝擊。出了富人區、使館區,曼谷街頭就可看見「路倒」,貧民窟更沿著運河旁綿延數公里。

外表看似光鮮亮麗的曼谷,和全球其他快速發展中的大都市相同:貧富差距明顯,極繁華與極落後比鄰。

但也許危機就是轉機,有過不平順才懂得如何正視問題,1997 年過後,無論在金融體系、外匯監管或資本投資上,自空前的危機發生後,泰國也逐漸發展出一套因應的標準。

在當時,出了曼谷的富裕地區,用 100 泰銖就能過上一天:炒粿條一碗 25 泰銖、公車 3.5 泰銖即可「一票到底」。對於沒有收入,純粹花費自己存款、在曼谷學習的 Helen 老師而言,用極低的花費四處走走看看,是當時最快樂的假日休閒。

面對政治社會快速轉變,泰國人仍多樂天以對

雖然消費水平較低、貧富差距嚴重,但曼谷高度國際化的街頭景象,令 Helen 老師印象深刻:美國人、阿拉伯人、歐洲人,亞洲各國人和當地人,在曼谷的街頭構成一幅多元而祥和的景象,觀察這些來來往往的人們,「大開眼界」是唯一的註解。

Helen 老師補充:「當時泰國在社會政治上還未分『紅、黃』,前泰國總理塔信與其創立的泰愛泰黨也尚未『輪替』上台執政。由民主黨長期掌權的泰國社會,就像台灣還未分『藍、綠』政黨前一樣:你可以說它『民智未開』,也可以說它『不民主』,但當時泰國社會氣氛整體來說,相對近年來的泰國,確實是一片祥和。」

面對政治社會的轉變,究竟對於人民生活是好是壞,也許沒有絕對,但走過分派與未分派兩時期的 Helen 老師,深嘆泰國眼前的社會氛圍已不若當年,甚至對於極端的對立乃至造成軍方掌權執政,感到揪心。

問起泰國現今的社會氛圍,她坦言:「其實佛教講求的就是因緣聚合、業報因果,所有的一切都存放於心,也就是中文裡的『無盡藏』(註)。也因此受宗教信仰影響甚深的泰國人多相信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亦作無常,這跟我們華人的儒家思想相差甚遠,但在泰國多數人相信隨心而生、隨念而住,也因此多半樂天知足。」

回到當年的曼谷:隨著簽證到期,Helen 老師學習語言的階段也被迫告一段落。但回台後,仍心繫泰國的她,恰巧看到台商外派泰國的徵才訊息,沒有實際求職經驗的 Helen 老師,竟是將履歷寫成紙本,直接寄到該公司給老闆。

或許是緣分,更重要的是中英泰三語均優的實力,這一封履歷,受到台商老闆的青睞,也讓她很快地重回泰國,擔任當地分公司總經理的特助。

這段長約一年的台商外派經歷,也讓 Helen 老師對當地職場和台商文化深有體會。例如以語言使用來說,即使如今自己身為泰語老師,只要學生詢問關於外派泰國需要注意的事項,她都會特別叮嚀:「英文能力仍是外派泰國工作最重要的,無論是接待客戶,抑或是平常工作時的書信往返,泰語終究只是私下與當地員工談天,貼近當地文化的工具,但國際間的商業用語言,仍以英文為主。

F1505115930871

泰語教學的自身觀察:年輕一輩所見的泰國,是快速與時尚

在泰國台商工作一年後,Helen 老師再度回台,她短暫做過仲介工作,接著決定試試在台教授泰語。

一開始,她對於泰語教學市場並沒有太大期待,第一個教室在光復南路與八德路交叉口的某公寓頂樓,開放網路報名後,沒想到反應還不錯:第一批學生多半是禪修的人希望能看懂經文的註釋,另外則是因為喜歡去泰國旅遊,而希望能學習泰語。

而由於 Helen 老師對泰國語言、文化多元與深入的了解,教學口碑很快傳開,她也就此走上至今已達 13 年的泰語教學之路。

談起教授泰語這 13 年來的觀察,Helen 老師指出,近幾年學習泰語的學生年齡層,比過往降低許多:過去學生組成約莫 95%-98% 都是社會人士,大部分是因為有經濟能力後去泰國旅遊,發覺當地的生活很舒適,因此才進一步想來學習泰語;而現在年輕族群的比例大幅提升,甚至有國中生來學泰語。

問起這巨大的轉變,背後除了「外派工作」或「東協崛起」、「新南向」等經濟因素外,是否有值得深究的原因?Helen 老師提出了令採訪團隊印象深刻的獨到分析:台灣不同世代對於泰國的印象,正在急速改變中。

「台灣走過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起飛年代,老一輩的台灣人更有泰國經濟不如台灣,公司或工廠請過『泰勞』的印象,因此很容易認為泰國是『落後』的。

但目前的多數台灣年輕人,生活中並無泰籍移工的回憶,他們眼中的泰國便是泰劇裡面貌姣好的明星,去泰國旅遊,看到的也多是泰國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五光十色,因此他們所見的泰國,與我們過往所看見的泰國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是一個沒有任何包袱,設計極潮而全新的泰國。

簡言之,當今社會 25 歲以下的年輕人,多覺得泰國就是光鮮亮麗;30 到 50 歲的青壯世代對泰國的印象是新舊夾雜,50 到 80 歲的中老年人則覺得泰國仍和過去的面貌相同,就是落後。

「但泰國與台灣的年輕人,其實如今關切的話題、生活風格已經越來越相似,手機和網路的發達,正讓全球所有的年輕人趨於一致」,國家間的文化差異消弭,對於泰國與台灣的年輕人而言,我們在乎的事情一樣存在於快速變化的網路世界中,國界與文化的藩籬,已並不若過往般隔離彼此。

隨著東協議題的熱度提升,與當地旅遊觀光業逐年興盛,如今台灣學習泰語的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訪談的最後,我們詢問老師於她而言,學習泰語對她的意義是什麼?

Helen 老師答:「每一種語言都有它的淵源,與背後不同的文化脈絡,學習語言是為你的心打開一扇窗,用另一種角度看世界。

學習語言,接觸的不僅是聽說讀寫的溝通形式本身而已──另一方面,語言的本質便是他國的文化,學習泰語的同時,就好似這趟旅程已經開始。

 

註:佛教語。謂佛德廣大無邊,作用于萬物,無窮無盡。
▶ 《大乘義章》十四:「德廣難窮, 名為無盡。 無盡之德苞含曰藏。」
▶ 唐 法藏 《華嚴探玄記》卷十九:「出生業用無窮, 故曰無盡藏。」


FB讀者Pchy Shih回應:

為什麼臨到快40了還突然想著要再讀大學。

起心動念是在防災所的時候,為了一個分析討論,寫不出一個化學式來自洽結論,當下才動起,材料真的想玩,好像不再從物理或化學深入一點不行,但也僅止於想而已。

真的有意識到要進修,是在我到目的達學泰語時,Helen老師談起人一生應該要會幾種語言時提到,現代人平均餘命約80歲,以一種語言用10-20年計,一生學會個3-4種語言不算什麼(具體數字我有點忘記了,但這樣的算法,加深我想進修的想法)。

現代人平均餘命80歲,台灣退休年齡65歲,我今年不到40,為了以後的25年職涯發展跟日後的傳產趨勢來看,再花4年進修,投資報酬率其實不差。
以上是我想重讀四年的主因,其他的就沒多想了。

只能說 目的達真的不止教泰語,目的達可以給的比你想的還多。

 

** 本文歡迎引用,但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目的達泰語教室 – 學泰語、學泰文、泰語老師、泰語會話、泰文課程、每月開班.免費試聽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