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泰國

首頁 關於泰國 火化亭背後的信仰

火化亭背後的信仰

1,586 已讀

來自古印度文明的美麗信仰──
泰國國王的「聖體火化」皇家儀式,
展現未來難以再有的「文化遺產」

原作者: Anant Laulertvorakul/翻譯:鄭海倫

article-5a24e6bde5e57

不少信仰的習俗,是誕生於一國土,卻於此國土消失殆盡,反而被保存並繁盛於他方異地的。

泰國國王聖體火化的皇家儀式也一樣──它是從古印度信仰沿襲而來,在印度消逝已久的習俗,卻反倒在泰國保存得綿延繁茂。

源自印度的皇家火化喪禮,與背後的信仰觀念:

關於國王聖體的皇家火化喪禮,與古印度有所關聯的重要信仰有:宇宙觀、剎帝利階級的義務、潔淨的觀念。

古印度人的宇宙觀中,相信有高山名叫「彌盧」(泰語讀音/เมน/men)或「須彌盧」(สุเมรุ 泰語讀音/สุ-เมน/su-men 譯註:即須彌山),該山是金色的,於是又稱之為「彌盧嘜」 (มาศ 來自高棉語 มาส មាស/mieh/意為金、金子)。

而須彌山是宇宙的中心、天界所在之處、山腳有充滿各類珍禽異獸的喜馬攀林;外圍則有「七重山」與「七重海」交互依序環繞──「七重山」名為薩達波哩攀山(意為七圍繞物),「七重海」皆名錫潭冬。

在古印度人的種姓觀念中,各種姓的責任極為嚴格,他們認為國王是「剎帝利」的最高階級,是戰士,也是(婆羅門執掌的神權以外)的政治統治者──國王責任完了、聖壽盡後的唯一去處,即是位於須彌山頂,逸樂歡暢的天界。

另一個重要觀念是:壽終者總會呈現「不淨」狀態,唯有烈焰,能使人身清淨起來──這古老的信仰從今日觀點來看,也隱含了公共衛生及處理屍體的智慧。

泰人古時習俗,當有人死去,也用埋葬入土的法子,但泰國接受來自印度的觀念是:只有用火清理屍體才能使其重返潔淨,民間習俗或許選擇土葬如舊,或者火化法也可,但對待聖王的聖體只能用火清理。

article-ck-5a24d5551bc40

兼容各國觀念,成就泰國的政教觀

不過,泰國其實並非直接從古印度接收上述這三個觀念。而是經由古高棉王國輾轉得來。而某些觀念,古高棉人又是從古爪哇王國再次接收來的。

這些東南亞的古王國,在接收了古印度的觀念後,也沒有全部都照著做,而是保留些觀念,裁去些,再增添些進去,可說「創造加延續」,而產生了各具自身特色的信仰文化與風俗習慣──其中較重要的,延續並產生的信仰有:國王是天神轉世下凡,大部分東南亞古國,認為國王是破壞神濕婆轉世或保護神毗濕奴轉世下凡。

而在泰國(古稱暹羅),認為國王是天王或假想如神的「聖王信仰」,泰人得自古高棉,從阿育塔亞王朝以來建立並信奉的觀念:統治阿育塔亞的聖王,即是毗濕奴的第七次轉世「羅摩」(Rāma,毗濕奴的重要轉世有十次,到了泰國後,泰王稱號「拉瑪」亦是由此而來)而當阿育塔亞朝代結束後,曼谷王朝穩固承續了這個信仰。

泰人還增添了自行創造的信仰:不是只有毗濕奴轉世為拉瑪(泰國國王稱號)而已,所有隨身法器和重要隨侍,也都會追隨毗濕奴轉世下凡,在泰國文學作品《拉瑪堅》裡,就提到毗濕奴的寶座—阿喃達龍王,和毗濕奴手中的法螺也轉世下凡,成為羅摩的同心弟弟羅什曼那。

不只如此,就算是羅摩的城也同樣可以「轉世下凡」:於是,羅摩的阿育塔亞城也轉世下凡成為泰人巍峨壯麗的阿育塔亞王城,而且還再次轉世為曼谷城(譯註:曼谷的正式名意為天人所住之京城)。至於羅摩,也再三再四地轉世成為阿育塔亞的國王、及統治曼谷的卻克里王朝國王。

於是,泰國的國王就此變成天神下凡,而當國王去世,其神識將從人界投生升位於須彌山頂的天界,泰人便建造了供火化清淨聖體儀式用的「模型天宮」──稱之為帕彌盧嘜(譯註:意為聖金須彌),是為人世間模仿宇宙根本、位於須彌山頂的天宮。

article-ck-5a260148eca03

泰國國王與佛教的淵源

帕彌盧嘜由主天宮及模擬七重山的天宮和水池代表的七重海,周遭還有各類喜瑪潘林的山禽及諸天神造像,所不能少的有金翅鳥與阿喃達龍王,因為金翅鳥是毗濕奴的座騎、泰國國王的象徵,至於阿喃達龍王則是毗濕奴的寶座。

article-ck-5a24d50a691cf
左起:菩薩造像、比擬為須彌山的主殿、比擬為周圍的七重山,下:帕彌盧嘜 (聖金須彌)。

而傳統泰國的政教觀,除了跟印度教有關的種種信仰,還有跟佛教有關的信仰:泰國國王是累積波羅蜜希望成就佛土的菩薩,希求在未來世開悟無上正等菩提智成為佛陀,於是周遭也加上了菩薩造像裝飾,在建造帕彌盧嘜期間,國王聖體安置於依照諸天取名的「兜率宮」(另譯:律實宮),是菩薩安住等待降生世間以成佛之處。

從大皇宮裡的兜率宮,把聖體移到放火化亭的空地(建造火化亭的的廣場空地),也安排了符合王族榮耀的盛大行進列隊,真正移靈進去火化亭前,先按逆時鐘方向繞聖火化亭三圈,然後在當天深夜火化──之所以利用深夜火化,是個不讓大眾聞到不適氣味的手法。

隔日一早,則有皇家儀式撿聖骨,移送安置到大皇宮內的皇家靈骨塔內。而該夜,皇家也會安排許多娛樂表演節目──這是對於被認為是天神轉世投胎的聖王重返天界表達歡喜,而且眾人也該於此時止哀,繼續把生活如常地過下去。

article-ck-5a24d530cbbae

這些泰國重要的皇家儀式,是偉大的文化遺產,展現了泰國每個人對聖王的敬愛與彼此的關係,因而不能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計算價值──若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更是泰國人從已消散無蹤的東南亞傳統文化中,經長年累月的傳承、累積、並加以創造,而成為有自身傑出特色的文化。

況且,從此刻起盡未來世,恐也不再會有什麼盛大輝煌的皇家典禮,能像威德成就、且為泰人所摯愛的蒲美蓬.阿敦亞徳國王聖體的火化儀式般,如此讓世人銘記在心了。

本篇泰文原文作者為 Anant Laulertvorakul。
泰國皇家學會 ราชบัณฑิตยสภา、 《泰語古辭彙字典》พจนานุกรมศัพท์โบราณ 編輯委員會委員、 《泰國文學辭典》พจนานุกรมวรรณคดีไทย 編輯委員會委員、泰語字詞解釋委員會委員 กรรมการอธิบายถ้อยคำภาษาไทย、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泰文學士碩士博士,​​​碩博士論文皆獲泰國國家傑出論文獎​​​​​​,前朱拉隆功大學泰文系講師(連續教學22年),精通泰文、梵文、巴利文、蘭納文、高棉文、英文、通曉中文,並擅長傳統泰國廚藝,是泰國中生代傑出泰語及傳統文化學者與實踐者。

article-ck-5a24d562116fa

延伸閱讀:
紀錄短片《駕崩之日》
火化儀式背景知識
泰國蒲美蓬國王火化儀式

 

** 本文歡迎引用,但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目的達泰語教室 – 學泰語、學泰文、泰語老師、泰語會話、泰文課程、每月開班.免費試聽

house